星巴克最近不太平,扬言要超过星巴克的“网红”瑞幸咖啡状告星巴克疑似垄断,单方面和星巴克打起了公关战。
该战役也让营销界和咖啡界人士们再度审视起星巴克,作为咖啡店界的标杆,宣言要压倒它的品牌前仆后继,开始豪言状语,最终唱一首《凉凉》黯然退场。
星巴克的入魔体验
“为什么这么香!”清晨,某青年又丧又迷糊地从星巴克门口路过,浓郁的咖啡香气扑面而来,钻入他的鼻子,让他忍不住推开了大门。几分钟后,青年神清气爽地从星巴克出来,带着大杯摩卡和一身烘培咖啡的味道,仿佛神经被按摩过。
恭喜他,遭遇了星巴克独有的入魔体验。这是当年霍华德·舒尔茨在米兰街头咖啡馆的体验。他将这种感官体验带回西雅图,推广了令人沉溺的咖啡享用时刻。
从此,咖啡馆在美国的意义被改写,成为许多艺术创作、产品创造甚至公司建立的灵感温床。
星巴克的嗅觉营销
为了浓郁咖啡香气体验,星巴克投入了大量成本,煞费苦心:营造香味落差。
1、坚持非开放式空间,外界杂味进不来,里面香气更不容易出去。一靠近,咖啡香便劈面而来。不供应热食,只供应糕点和轻食,也不允许外食。
2、精心准备咖啡豆。最常用的豆子是浓缩烘培咖啡豆,通体乌黑,表面油光蹭亮,同时散发一股浓郁的焦香,加上大量使用,家具器材甚至员工服都被熏出一股咖啡香。
3、繁杂的清洁和消毒工作。使用无香或微香清洁剂,抑制各种异味。
4、全店禁烟,禁止员工使用香水。
星巴克的努力已经成为经典的品牌范例,消费者的内心在一次又一次的入魔体验中被锚定,翻翻知呼和贴吧,一页又一页的问题重复着,“星巴克为什么那么香?”跟场景牢牢绑定的嗅觉记忆,使得星巴克轻易地就向消费者推广了它的环境、服务和社交。也就是消费者真正在星巴克购买的产品。
气味是消费者购买、收集,或使用某件商品的决定性因素。因此,我们可以得出这一结论:气味在消费者对品牌的接受度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。
被感官诱拐的消费者们
我们处在弱链接越来越强的时代,当今的世界变得更加‘体验化’,消费者们正越来越挑剔,对于美好体验的需求是无限的。而品牌生产的内容是有限的,他们不再满足于膜拜“品牌人设”,他们挑剔地甄选着每一个品牌,超过80%的新消费者对现场感和即时体验感兴趣,期望能够帮助他们扩张自己的人设。
星巴克其实走过弯路,烤箱新鲜出炉的三明治一度让许多星巴克门店销售额远超指标。霍华德·舒尔茨忍痛放弃该业务,让热食离开星巴克,避免行业同质化。使用气味营销,需要回到产品和客户本身对公司和产品的期待,抓取核心竞争要素。香味虽然能够唤起消费者的美好记忆和美好期待,但它们和货币一样可以增长,也可以被消耗。
作为消费者,在你不知道的时候,你已经对产品和品牌产生了潜在的消费决策。人的大脑能够分类和记忆气味分子,并把它们与其他感知勾联上,嗅觉和情绪的勾连性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高。
气味+数字技术+VR 商业市场已被开启,嗅觉模拟技术已成现实。未来通过气味数字化,所有需要嗅觉参与的场景都能通过数字话表现出特定气味,也许未来的“这是一条有味道的h5”,会变为现实。
以上就是对星巴克的秘密,为什么不允许员工使用香水的相关新闻,分享基于感官产生的体验,让人们更多地获得和他人的链接感,品牌和产品也就在其中被悄悄传播了。